2019冠狀病毒病自爆發起到現在,持續大約五百多天,而疫苗亦終於面世,為終止這場疫情帶來曙光。接種新冠疫苗的副作用一般輕微,例如發燒、打針部位腫痛等等。如擔心接種後的不適,撲熱息痛(Paracetamol)或可幫到你。


撲熱息痛的化學名稱是乙醯胺酚,在1873年由美國化學家哈蒙 ‧ 諾斯洛普 ‧ 摩士(Harmon Northrop Morse)發明,但初時並不流行,要去到1950年代中期才分別在英國和美國上市。


由發明至今,撲熱息痛已有148年的歷史。雖然撲熱息痛是一隻舊藥,但是藥廠仍然繼續研究,推陳出新,除了一般口服的劑型(例如藥丸、藥水)之外,在2010年,撲熱息痛注射劑型(Paracetamol Infusion)就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(FDA)批准使用。


大家可能會覺得乙醯胺酚的名稱難記又難明,但是它的中文譯名 -- 撲熱息痛就翻譯得傳神貼切。撲熱:對付發熱,息痛:平息痛楚。藥理上,撲熱息痛主要是抑制環氧化酶,從而達到止痛退燒的效果。撲熱息痛安全有效,不會上癮,而且不傷腸胃。


除了醫治疾病外,原來撲熱息痛還可以用來控制蛇的數量。在西太平洋的關島上,外來的棕樹蛇大量捕食當地鳥類,破壞生態系統。科學家決定實行「空投老鼠計劃」,把乙醯胺酚注射入死老鼠內,然後利用乙醯胺酚對蛇有劇毒性的特點,把死老鼠空投到棕樹蛇的棲息地,用老鼠作餌毒殺棕樹蛇,不傷人和其它動物而又達到滅蛇效果。


如想了解更多有關的資訊,歡迎聯絡龍豐集團藥劑師團隊。